冯晓鹏:跨境电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规范
这次不仅着眼于跨境电商基本监管原则这一主干,而且延展涵盖了跨境电商与不同监管领域交叉部分的脉络。
跨境电商合规化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成为政府政策倡导的新风向。
在经历了2021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亚马逊的“封号潮”风波后,不少地方出台了针对跨境电商合规的政策指导。例如,2021年11月,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发布《跨境电商合规白皮书》;一个月后,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印发了《跨境电商常见经营行为合规指引》。
跨境电商企业尤其需要注意哪些合规问题?未来,对于跨境电商的监管又有哪些新趋势?近日,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海关总署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课题研究组成员冯晓鹏出版了跨境电商合规著作《跨境电商大监管:底层逻辑、合规运营与案例评析》,他在书中针对跨境电商监管进行了详细解读。5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称《21世纪》)就上述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在他看来,在国内外日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建议中国跨境电商企业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法律建议,同时自身也要注意做到加强知识产权监管、做好知识产权合规工作。
《21世纪》:日前,海关总署发布了2021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跨境电商渠道成为全国海关执法重点。跨境电商企业主要面临哪些知识产权合规挑战?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跨境电商知识产权问题的监管日渐完善和严格,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常常因侵权或涉嫌侵权而遭遇诉讼,这十分不利于我国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这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监管、做好知识产权合规,对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缺的。
我建议,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前应当对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做充分的调查,以安排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相关计划与措施。
例如在选品方面,企业尤其应在选择高科技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进出口时保持谨慎,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知识产权权属证明并进行留存,防范日后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为保护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企业可以在目标市场当地申请知识产权,并向中国海关备案实现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进入目标市场前,可聘请当地律师等专业人员对出口商品在当地出售是否侵犯知识产权出具意见书,为日后的知识产权纠纷作风险防范。
《21世纪》: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合规问题日益复杂,不仅有海关知识产权合规,去年的亚马逊封号潮也历历在目。您认为,接下来跨境电商企业应该在发展中格外注意哪些合规议题?
加上不熟悉域外法律和司法实践,或者对于败诉的风险认识不足,甚至是出于畏难情绪,出海商家在被境外起诉的时候往往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在国内外日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建议中国企业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在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法律建议,尤其是咨询能够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的中资国际律所,在语言沟通和文化共同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以防止不合理、不必要的知识产权侵权投诉造成产品下架、诉讼或其他制裁措施,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避免后续诉讼带来的高昂的诉讼费、律师费或许可费,为企业自身乃至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21世纪》:3月1日起,八部门联合优化调整后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2019年版)》正式实施,清单产品数量再次扩容,激发跨境电商进口活力。相对于出口方向,跨境电商进口领域面临的合规问题重点有哪些?
在我看来,跨境电商进口领域面临的合规问题重点也是不断变化着的。以跨境电商走私为例,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不排除在实践中有部分经营者缺乏对走私的认识,或抱着侥幸心理实施了涉嫌走私的行为。而法律意识的薄弱或侥幸心理并不能成为逃避海关监管的借口,当事人将有可能被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此外,“拆单”在监管层面和行业惯例间的不同理解和矛盾、跨境电商销售中加入推广商是否构成“二次销售”,“合规不起诉”的监管模式能否在跨境电商行业应用开来等,都是在实务工作中在跨境电商进口领域屡见不鲜的合规问题。
(作者:黄婉仪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