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蓝光发展(600466.SH)董事长杨铿建议,要加大政策力度,深耕薄弱环节,坚持教育扶智,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逐步实现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加大学前教育数字化投入,推进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改善升级。
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
杨铿同时提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尽快出台“十四五民营企业发展指导规划”,让“好政策的源头活水能浇到民企的根上”;大力推进干细胞临床转化机制革新,建设专项机构、有机融合各相关方,并搭建资金引导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加快生物医学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孵化。
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
助推乡村振兴
据了解,蓝光集团在“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四川省凉山州持续开展“一村一幼”学前教育援助行动,已在全州建立28个村级幼教示范点,组建起两个五年制培养的幼师班,以点带面,覆盖凉山全域学前教育困难儿童,探索精准扶贫扶助与深度助学的融合路径,并将继续坚持教育援助,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杨铿也发现了一些明显的短板和突出困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二是师资水平有限,专业教师数量少、学历低、业务能力不足;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慈善项目定位不清、对象不准、运作不专业,导致慈善资源浪费、项目难以持久等现象。
在《关于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中,杨铿提出三大建议助推乡村振兴:
第一,应加大政策力度。继续保留中央、省教育扶助支持政策,继续实施重点工程行动,保障教育经费稳定投入;实行差异化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困难家庭子女多元化教育帮扶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继续多措并举、多方参与,通过金融信贷、税收减免、荣誉激励等措施,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形成政策引导、分工协作、专业运作、资源汇聚的长效帮扶格局。
第二,深耕薄弱环节。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乡村建制调整改革和易地搬迁安置等动态变化,逐步实现基本教育资源均等化,着力破解“村空、乡弱、城镇挤”问题;推进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改善升级;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持续投入,发掘、倡导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模式。
第三,坚持教育扶智。加大学前教育数字化投入,引导电信、教育、互联网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建、捐赠数字化设施和服务,打通乡村与城市教育的数字鸿沟;加快师资培养,实施“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增量提质计划”,大力发展幼教辅导员队伍;建立公益援助项目评估体系、评价机制,发掘典型模式和优秀经验,推动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让好政策的源头活水浇到民企根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民营企业遭受了巨大冲击。为保障民营经济活力,国家接连出台“六保”、“六稳”的各项举措予以大力支持。
2021年,新的挑战来袭。在杨铿看来,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关注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作为民营企业的创办者、经营者,杨铿认为,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更深层次持续发展、加大再生产再投资的内生动力。
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金融环境方面,杨铿建议,精准施策,对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有针对性地出台金融政策予以支持,给予适当的腾挪时间和空间,确保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健康转型,真正提高发展质量。
法治环境方面,杨铿建议,加快《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及配套行政法规的制定。如在物权方面,尽快完善全国统一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登记制度,将债券质押、股权质押、基金份额质押、车辆船舶抵押等纳入全国统一登记平台;在担保方面,尽快明确债务加入、让与担保等非典型担保方式的运用规则,为民营企业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指明方向。
行政环境方面,杨铿建议,尽快出台“十四五民营企业发展指导规划”,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意识上指引、机制上明确、制度上保障,对民营企业的指导方针、支持政策、保护举措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好政策的源头活水能浇到民企的根上。
舆论环境方面,杨铿建议,要大力弘扬新时期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宣传和树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正面优秀典型。当前重点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带领企业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民企和企业家积极回馈社会、参与公益慈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鲜活案例。
大力推进干细胞临床转化机制革新
杨铿认为,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进程亟待加速,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政策层面,目前我国针对干细胞产业虽然制定了数项法规指南,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在已有干细胞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下,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如:细胞质量缺乏体系化检验标准、干细胞临床应用缺乏有效依据和细节化指导原则等问题。
二是机制层面,我国干细胞实行双轨制监管模式,临床研究实行机构和项目双备案制,由国家卫健委统筹药监局监管;干细胞新药注册试验由国家药监局进行审批和监管。对干细胞这种新兴领域部门间的认定标准不统一,造成产品/技术报批过程反复,干细胞临床转化创新成果形成周期拉长。
三是企业层面,干细胞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具有周期长、研发投入高、风险性高等特点,且技术开发、工程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全周期可能因多种原因形成“孤岛”,导致我国企业开发干细胞技术到临床应用产品转化率极低。
杨铿建议,制定干细胞临床转化创新全产业周期的监管和督导政策。升级监管机制,有机融合监管方和技术创新方合作模式。加强干细胞临床转化创新实施机构的实施统一性和便捷性,建设干细胞临床转化专项机构。搭建干细胞技术创新和转化的资金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并着力建设健全干细胞产业供应链上中下游,防止全球单边趋势、技术封锁、突发性疫情带来的影响扩大。全面开展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人才培养。
红星新闻记者吴丹若
责编任志江编辑邓凌瑶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