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2023④∣铁牛村里的最美“乡音”,来自“第13队”

时间 • 2025-07-23 12:15:11
村民
乡村
新村

2023年12月8日成都市蒲江,铁牛村消费新场景。(王效摄)

冬季的铁牛村,橘树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鱼塘里水波荡漾,呈现出一幅乡村美学的写意画。

过去一年,回响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的声音很多,外地口音的说话声尤为特别,但他们并非游客,而是生活在铁牛村的“新村民”。

“老舒服了”,这是大连人粘颢在铁牛村的感受。“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则是广东人ciri的评价……过去几年间,70余名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青年不断向铁牛村汇聚,成为“新村民”,更有300余名候鸟型“新村民”不定期居住在这里。

“新村民”的结构多元,来自金融投资、建筑规划、文化艺术、生态农业和创新教育等多个领域。他们身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目标:与当地村民共建美好乡村。

他们为何而来?

2023年岁末,

我们走近铁牛村,

聆听他们选择乡村、

留在乡村的心声,

以及他们梦想中的乡村生活图景。

▲铁牛村消费新场景

1

入住铁牛村的“新村民”

蒲江话中有了东北话、广东腔……

在西南的一个小乡村主理一家餐厅,是4年前粘颢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出生在大连,工作在上海、广州,曾在互联网大厂任职设计师的他,如今悠然闲适地坐在“铁牛妈妈的餐厅”里。

来到铁牛村,起因是施国平的影响。

施国平是美国注册建筑师,麦昆塔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是铁牛村村民口中亲切的“施老师”。2017年,施国平受到铁牛村的邀请,担任该村总规划师,也成为了铁牛村的第一位“新村民”。之后,他还为铁牛村的柑橘产业找到了新出路。

“我在上海的时候认识了施老师,当时了解到他在做乡村建设。后来铁牛村举办活动,我就过来玩,发现成都给我的感觉很好。这边的乡村和我印象中的乡村不一样,这里山清水秀,风土人情也很有特色。当时国家也在大力推广乡村振兴,我们就想来看看能不能为乡村建设出一些力。”

就这样,粘颢来到了铁牛村,至今已有4年,“现在还在逐步摸索乡村建设的更多可能性。”

▲铁牛村“新村民”粘颢,铁牛妈妈的餐厅主理人

这就是第一批入住铁牛村的青年。他们因为乡村建设、活动和工作关系来到村子里,并带动、影响着身边朋友,以自己生活状态的变化来促使着周围的人们一个个来到村子里。

广东人ciri是4年前受朋友之邀,到蒲江西来镇参加婚礼的。“感觉太好了!大家不管认不认识我,都说‘欢迎回家’,这种感动是前所未有的。铁牛村也成为了我这四年来心心念念的地方。”今年5月,ciri辞掉在广州的设计工作,来到“铁牛妈妈的餐厅”上班。“在这里,我能发现生活的美,我的身心能得到成长。”

▲铁牛村“新村民”ciri

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王爽爽,因为一档播客节目了解到铁牛村。节目的嘉宾是85后“新村民”黄宁宁,也是铁牛村阿柑果乐园的主理人。通过这期节目,王爽爽了解到铁牛村的建设,以及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扎根建设乡村的故事。“就想来这儿看看村子是什么样的,看看这群年轻人是怎么生活的,以及这里的生态有机农业是怎么一回事。”

就这样,“新村民”的队伍逐渐壮大。如今,铁牛村聚集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70余名“新村民”,还有300余名候鸟型的“新村民”不定期到这里居住。

或许是因为热情的风土民情,或许是想探寻乡村建设的方向,也或许是想体验乡村生活……每一位“新村民”都有自己留在这里的理由。

“虽然我还在探寻理想生活的模样,但目前看来,这样的生活是最接近想象中的模样。”12月记者采访的这一天,正逢成都银杏满树金黄,“铁牛妈妈的餐厅”的小院里有几棵挺拔的银杏树,落叶在地上铺成了一块金色“地毯”。在一片金黄的银杏叶中,粘颢笑得轻松惬意,说着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依恋。

2

新老村民合伙,产业活了

“这群人究竟要在村子里干啥?”

这是“新村民”初到铁牛村时,许多老村民的疑惑——这帮年轻人,真的能过得惯乡村生活?

如今,答案就写在铁牛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新村民”们通过一棵棵柑橘树,探索生态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转化、产业融合等路径,以此来推动整个乡村的系统建设。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施国平深感乡村振兴必须牢牢依靠农业产业。而对于铁牛村来说,丑柑产业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农家乐经营方式上,产业转型升级是面临的最大问题。

▲铁牛村

来到村里后,施国平团队租下铁牛村的九亩柑橘园,示范“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种植,把生态绿色的农业生产理念引入铁牛村。

后来还与老村民一起成立了村企联合体,新老村民都成为铁牛村的“合伙人”,通过搭建“新村民企业(销售方)+村企联合体(组织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方)+当地农民(种植方)”的“四方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在“新村民”带动下,铁牛村柑橘生态种植基地扩大到了40亩。

以种植柑橘为出发点,“新村民”们还做了诸多尝试,推动由单一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围绕柑橘开发生态阿柑酒、阿柑米花糖、阿柑巧克力等休闲食品;带领老村民们开办民宿、餐厅,扩展乡村业态;策划组织乡村生活节,加上村集体组织游览服务,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铁牛村绿道

就这样,铁牛村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创新乡土美学文创,发展田园文旅度假,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铁牛妈妈的餐厅”也是“新村民”们乡村建设的新尝试。“一开始没想过开餐厅,而且是在乡村开餐厅。”粘颢笑着说,刚来到村里进行乡村建设规划时,为了了解村民的状况和想法,于是挨家挨户串门去聊天,“村民们很热情,会把我们约到饭点去聊天,做一大桌子的菜给我们吃。吃了一圈后,我发现怎么村里的妈妈们做饭都这么好吃。既然妈妈们手艺这么好,为什么不在村里共同运营一家餐厅呢?”

如今,“铁牛妈妈的餐厅”已成为“新村民”们的“客厅”。“我们会不定期开展活动,比如前段时间依托银杏开展的银杏坝坝宴,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到村里,到餐厅吃饭,共同来感受乡村,共同探讨未来乡村应该怎么发展。”

▲铁牛村消费新场景

3

“13队”,融入铁牛村的“人才队”

几年过去,“新村民”已经不“新”,他们扎根在乡村,除了口音不同,早已融入铁牛村。

“他们有的都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了,都是老村民了。”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笑着说,“我们铁牛村以前是12个队,我们计划把‘新村民’们编排为第13队,名字不叫‘新村民’队,叫人才队。”

徐帮淼强调,“新旧,只是身份不同。这些人才带给乡村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

徐帮淼细数着“新村民”带给老村民们的变化:

生态种植出的柑橘品质更高,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收购价远高于打了农药传统种植的柑橘。老村民也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发展生态种植。“他们带来的绿色产业发展理念、模式,正是当前我们最需要的。”徐帮淼说。

不仅如此,“新村民”会组织周末亲子课堂,让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音乐、手工和英语,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最前沿的文艺知识;他们还带着老村民共创“铁牛妈妈的餐厅”等项目,让村里的妈妈们、农家乐主人们找到了开阔的视野,发展提升的方向。“‘新村民’带来的新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是大城市才有的。这些都是以前我们村没想过的事。”徐帮淼说。

而在这场乡村共建中,新老村民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铁牛村村民曹彬洋此前在镇上经营火锅店,听说村里的变化,便回来加入餐厅的运营,跟着来自上海的主厨团队学习制作节气素食。如今,他已成长为餐厅主理人,参与策划运营。“我以后不想去城里打工了,我会扎根在铁牛村,用自己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振兴自己的家乡。”曹彬洋说。

▲铁牛村

不久前,粘颢接到了铁牛村多名妈妈的邀请,让他加入妈妈们的团队,一起代表铁牛村参加镇上的文艺大比拼。“这一帮妈妈们排练了一个节目,缺一个人扛国旗,她们就打电话邀请我。”粘颢笑着说起自己代表铁牛村参加文艺比拼的经历,他举着国旗在台上到处跑,穿梭在表演的妈妈们身旁,“这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和老村民一起去经历一些事,也让我看到了现在乡村村民的精神面貌。”

王爽爽笑着说,来到铁牛村后,都不怎么想家了。“不管是走在路上,还是去到地里,老村民们一定会塞很多东西给我,每次都要拿两三兜子才能装得完。”

目前,王爽爽正在铁牛村探索生态有机农业领域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当看到有老村民逐步抛弃打农药,而转向生态种植,她都很触动。

▲铁牛村“新村民”王爽爽

如今的铁牛村,仍然在持续开展这场新老村民共建的乡村建设实验。有着上海、广州、河南、大连等天南地北的口音在这个西南乡村里,谱写出动人的音符——“现在‘妈妈’们都会讲四川版英文了!”粘颢笑着说,“我的英文名是Fido,现在妈妈们天天追着我,用四川话喊我‘飞豆儿’。”

红星新闻记者彭惊摄影记者王效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