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伪装民意操弄舆情当休矣
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反映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被称作网络舆情。近年来,作为民意表达通道,网络舆情反映出许多真实的声音。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对网络舆情产生困惑:某些网络舆情热点还未来得及认真调查,突如其来的“民意”就汹涌而至。一些原本正常的事件,在特殊节点、特殊语境下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想回应,属子虚乌有、上纲上线;不回应,又举报不断、不堪其扰。究其缘由,其中不乏资本操弄流量伪装民意、再用假舆情假民意倒逼相关部门的行为。
针对此,国家网信办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重点强调打击虚假信息、虚假流量等违法违规行为,剑指操纵多个平台账号、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的幕后黑手。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络水军日益职业化、规模化,炮制假民意的形式在不断翻新。例如,热评、热转、榜单等,过去常被作为捕捉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良器”,如今竟成为网络水军的工具。
需要警惕的是,当花样百出的虚假数据、虚假信息站上舆论风口,营销号、水军公司成为互联网舆论的真正传播和操控者,真正的民意有时被裹挟其中,随着节奏横冲直撞,有时无奈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淹没在“大水漫灌”之中,变得面目全非。不少网民自曝深受网络裹挟之害:在某些网络热点事件中表达观点,却屡次迎来舆情反转,情绪被消费不说,还莫名其妙地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真实是互联网信息的基本要求,一切皆可“刷”的虚增流量行为,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坚决依法治理。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