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转向!下一站去哪儿?人象冲突如何化解?

时间 • 2025-07-29 00:27:12
栖息
亚洲
保护
食物
大象

“今天大象走到哪了?”

连日来,十几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成为新晋“网红”。它们从“老家”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数百公里的消息,刷屏网络,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大象只吃玉米留下菠萝、小象吃酒糟掉队等事件更激起网友的兴趣。

目前,这群野象尚未造成人员伤亡。有关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全力防范象群北迁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确保人象安全。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象群出走的确切原因,但这一定不是个“奇幻而浪漫”的选择。

与其围观猜测,不如审慎敬畏、加强防范。这一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人类与大象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维持怎样的关系。

野象从哪来?要到哪里去?

监测显示,该象群由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组成。象群迁徙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4月16日

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

●4月24日

其中2头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象继续向北迁移,途经红河州石屏县。

●5月25日-5月27日

象群一度在峨山县城游荡。

00:45

●5月29日

象群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

02:31

●6月2日

15头亚洲象群已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地界。

00:43

●6月4日

北迁象群向西南迁移6.6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

●6月5日

象群从西南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进入夕阳彝族乡活动,人象平安。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表示:

无法判断终点何处,气候、食物、水源能支持它们走到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监测、评估。但有一个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状况。

迁徙的象群破坏庄稼和财物

一路“象”北为哪般?

栖息地承载力下降是重要原因。云南省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10个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不少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

此外,亚洲象种群扩大后习性发生转变。监测显示,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常年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成熟时节,往返于森林和农田,主要取食农户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时节,还会取食农户存储的食盐、玉米等。

野象远看很萌,近了却很猛。此次亚洲象北迁,不管对它们自己,还是对沿线群众,都是一次危险的闯入。大象这一路走来,途径的村庄很多农作物被破坏,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指出:

当食物不充足时,它们会离开保护区,但是,由于保护区没有栅栏等界限,它们就会去当地居民的玉米地和水稻田里吃庄稼。

●5月26日

象群到了村里田地里觅食、饮水,峨山县双江街道柏锦社区莲花村村民小组长普翠芳说:“以前只在动物园见过大象,野象还是第一次见。而村里玉米、黄豆等作物和大棚受损评估下来大概5万元”。

●5月30日

象群破门闯进大水冲村郭某家中,郭某与妻子立刻爬上房顶避险,象群在屋内吃掉200公斤玉米、踩死2只鸡之后离开。

●6月1日

象群经过玉溪县红塔区新寨村及周边村落后,进入一名村民家中造成了一些破坏。而在此之前,村民们已提前撤离。据了解,房屋的门已经变形,窗户玻璃被象鼻打碎,厨房里一片狼藉。村民还称,大象把包谷、米和面条都吃了。

虽然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野生动物肇事由当地政府补偿。但面对野生象的频频打扰,许多地方的村民不得不想办法减少损失。有的村民在高树上搭瞭望哨,用于观察野象出没,并采取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驱赶;有的地方挖了“防象沟”;有的架上电围栏,防止野象进村。

政府部门也为大象建“食堂”、为村民修建防象围栏、开展监测预警等措施,同时引入社会力量致力于让村民在保护中受益,让社区参与保护,推动保护监测、栖息地修复。同时,针对野象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政府为群众购买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尽力弥补野象造成的损失。

▲防象围栏

奔“象”回家路

回归栖息地是处置象群失控的最好办法

除了一路向北来到昆明的野生亚洲象,在南边,另外一个象群也值得关注。5月24日,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至今已逗留超过10天,对珍稀濒危植物和科研设施造成威胁。

有专家认为,让象群回归栖息地是处置象群失控的最好办法。

但从短期来看,一要“智取”,在象群回家路上进行投喂。但几百公里的路程,野象是否会回到原路找食物、吃完后会不会南迁,都是未知数,这种方式可以尝试,但并无十足把握。二是强攻,即麻醉后猎捕,将它们送回老家。然而,麻醉猎捕极易激怒野象,野象由于体重过于庞大,一旦麻醉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野象死亡。

而从长期来看,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表示:

可以在野生亚洲象传统活动区域开展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通过人工干预为野生亚洲象提供更丰富的植物;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通过适度开展生态体验等项目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实现人象和谐。

云南省林草局专家分析称,从象群所处位置和近期活动特点看,有继续向北迁移的趋势。但是,到了冬季,大象原本所在的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和食物源等,也比昆明、玉溪等地更适合野象栖息。

遇到大象怎么办?

如何应对防范?

因为适宜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匮乏,象群频繁入户寻找食物,人象潜在冲突隐患激增。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向如武说:“云南开展亚洲象保护与人象冲突防范工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距离人象和谐共存还任重道远。”

玉溪市峨山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提醒要求辖区内居民:

——请勿在院子里晾晒玉米、存放食盐等野象喜食的农作物、食物,避免逗引野象闯进家门;

——请勿围观、挑逗、戏弄、鞭炮和礼花弹驱赶都可能会引发野象的攻击;

——避开野象的偷食点,禁止在野象出没的地方从事生产、出行活动等。

目前,昆明市、晋宁区全面开展布防,紧急增调渣土车,封堵周边入村道路,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实施投食诱导,确保人象安全。玉溪市持续加强监测,落实防控措施,防止象群折返带来的安全风险。

同时,专家呼吁相关区域群众听从指挥,及时掌握监测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劳作、出行时间,避免与亚洲象正面接触,禁止围观挑逗。专家团队也仍在持续监测、研判,向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保障人象安全。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既要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也要防止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侵害。

1

作为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通过做好防火防盗、防止乱砍乱伐、防止滥捕滥杀工作,形成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楚河汉界”;另一方面要完善野生动物侵害救助具体细则,让相关损失和纠纷得到更及时、妥善的处理。

2

可以考虑在保护区内建立食物源,通过人工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吸引亚洲象到基地取食;调整受野象侵害较重的村寨的种植结构,减少象群对其它村寨农作物的侵害;积极寻找更合适的安置点,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的寨子搬迁出来,尽量扩大野象栖息地的范围。

人类要发展

大象要栖息

我们既不能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动物

也不能将危险的野象浪漫化

唯有尽可能避免野象伤人

减少野象造成的损失

才能保护好象

绘制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来源丨新华社、新华视点、人民日报评论、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工人日报、新京报、半月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史紫炜

主编丨蒋琳监审丨钟倩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