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村委会“道德银行”挂8块牌子,根子还在上级部门
基层减负的核心在于一个“实”字,应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本质,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反馈
近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北方某省部分乡村走访时,有村干部反映,当地仍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和增加村级负担的情况,比如,一些岗位、机制牌子大于内容,上级检查、调研走形式,不明收费难以入账等。
显而易见,这些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不仅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例如,在某村村委会,记者看到“道德银行”就包括名牌、评审小组、管理办法等共8个牌子,挂了整整一面墙。当问到“道德银行”有什么用时,村干部解释,就是上级部门让挂的,说是会来检查,具体“道德银行”怎么搞还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开展具体指导和活动。
“道德银行”本应是激发群众道德自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机制。然而,在上述情况中,它却成了“有牌无服务”的形式主义产物。这种“挂牌即完成任务”“有牌无服务、上墙不上心”现象,陷入了一种形式主义怪圈,不仅浪费了基层资源,更让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实效产生质疑。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对政绩观的扭曲和对群众路线的背离。一些上级部门将挂牌作为体现自身工作成效的手段,却忽略了挂牌背后的实际服务内容和群众需求。他们满足于“一挂了之”,对基层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和指导,导致基层工作陷入“纸面文章”的泥潭。同时,基层干部在繁重的任务压力下,往往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如何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而是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考核,基层阵地成了“挂牌阵地”。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消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上级部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唯牌是举”的考核方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实际成效和群众评价上来。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基层干部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基层干部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形式主义的侵蚀。主动思考创新服务方式,在自己想通弄懂的基础上,将“道德银行”等机制真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同时,还当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了解群众需求和诉求,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符合群众利益。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监督和支持。
基层减负的核心在于一个“实”字,应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本质,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反馈。只有破除形式主义怪圈,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去,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徐其扬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