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人吃的小番茄 可能来自甘孜州这个“飞地”扶贫产业园区
7月19日,位于四川甘孜州炉霍县的盛煌农业炉霍飞地产业园里,36岁的其吉和村民一起,在大棚里给开花的番茄秧“打叉”,把多余的枝条摘除,让保留下来的番茄长得更好。盛煌农业炉霍飞地产业园,是炉霍县结合区域实际,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界限,整合各个村的产业扶贫基金、对口援建资金,形成贫困村集体资产,作为“股本”参与“飞地”产业扶贫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
↑盛煌小番茄
2015年,炉霍县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炉霍县注册成立“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共整合资金1.69亿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300个,其中飞地大棚259个,88个贫困村每个村2个,83个非贫困村各1个。“我们签订了15年的合同,每年按照每个大棚3万元的分红支付。也就是说,贫困村每年分红6万,非贫困村每年3万,即使我们亏损,也一样支付。”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方丽说。
除了分红,带给园区所在地的村民流转土地收入以外,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168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务工收入。
36岁的其吉,是炉霍县斯木镇瓦达村的村民,四年前,她到盛煌农业炉霍飞地产业园工作。从家到园区,骑电动车只需要七八分钟。之前,园区实行固定工资,1天100元,每个月她能挣到2000多元。后来,园区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其吉每个月的收入增加到了四五千元。
↑附近村民在产业园工作
“我们只产单一的小番茄,全年供应。”丁方丽说,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所以小番茄的口感和甜度会非常好。加上高原环境无污染,产业走的也是高端的有机产品路线,在市场上非常具有优势。
丁方丽说,目前,园区每年能产出700多万斤番茄,线上销售面向全国,甚至出口国外。线下销售则主要面向成渝地区的B端供应链公司,比如大型商超、社区团购平台等。“每天下午装车,10个小时就能从炉霍到成都的仓库,再进行分发。”
↑盛煌小番茄
未来五年,园区内力争发展设施大棚1000个,使“飞地”经济不仅在脱贫攻坚中扮演关键角色,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盛煌农业炉霍飞地产业园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摄影记者王欢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