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全新的美术馆中,看烟火之城的“日常史诗”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走到讲台前,话音响起。关于成都和成都的茶馆,他已经关注和研究了数十年。
在全新的美术馆里,由王笛担任学术主持的“日常史诗: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展览论坛今(31)日开幕,也标志着東·壹·美术馆这一成都东部新区的首座公共美术馆正式开馆。
位于东部新区公园大道、建筑面积约1300平米的的東·壹·美术馆,其主体沉入地下,布展面积达800平米,将为公众提供又一处全新的生活美学场景。
作为极具生机与活力的西南城市,成都如今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成都的发展既与长江上游乃至西南地区的命运相连,更造就了极具烟火气的生活方式。
“茶馆可以被认为是成都的细胞”,王笛表示,成都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内陆城市的典型,而成都人对于茶馆的依赖超过了其他城市,“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作为城市曾经的日常生活公共空间,茶馆对于成都而言有比西方咖啡馆更重要的意义,它展现了成都城市史甚至西南地区的脉动和变迁。
此次的展览,便以王笛“回归日常生活,重掘历史丰富线索”为学术脉络,由西南地区时空、成都城市时空、成都室外公共空间、成都室内公共空间构成了四层“成都维度”。
而13位聚焦成都本土日常生活现场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则以各自的作品重新审视身边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日常”的显微来实现对城市“史诗”的呈现。用王笛的话说,“把茶馆放在显微镜下”。
成都艺术家冯立的作品《双城记》
展厅正中,横贯着一条火车影像长廊。艺术家黎朗的《某年某月某日》,带领着观众乘坐飞驰的高铁穿行于中国腹地。在两段共计4600公里、南北纵向的旅程中,黎朗以一分钟一张的频率拍摄窗外的风景。958多张照片和48名声音志愿者的讲述,让镜头里的日常进似乎在时间和空间中无限绵延持续。这一作品也呼应了展览前言里的话:“真真切切的生活,一个小空间,一个小家庭,一个普通人,集合在一起,就是无限的空间,就是千千万万的人,就是日常的史诗。”
聚焦于西南地区空间的建筑师罗珂,则以作品“城市家具《合江亭》”,与成都市内的历史建筑合江亭完成了一次时空对话。
客居首都的成都艺术家李怒的作品则是关于地理空间的变化。艺术家身着绘有川A车牌棉衣在北京六环连续三天奔跑,产生的视频影像和棉衣、球鞋一起置于一个行李箱装置中,这个名为《移民》的作品是对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艺术化表述。
而论坛上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的谢帆,则正好与李怒相反:他一开始在北京、目前定居成都进行创作。在一组城市人文肖像中,谢帆用山、林、塔和人,完成了一次对故乡的远眺。半透明的绢布和油画材料,重现了独属于蜀地“灰濛濛的、很难有光影分界”的氛围。谢帆说,正是紫外线强烈的北方,让他真正认识了成都。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建筑师梁琛在谢帆的作品前
在“日常史诗”展览中,“日常”这个词被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它既是摄影师镜头里的的街头表情,也是街角一处茶棚、酒馆内的一次畅谈。倘若将视野拉到更大的维度,在展览所在的成都东部新区,知也·图书馆、東·壹·美术馆、未来设计艺术中心所预示的新生活,同样是对这个乘势而飞的东部新区的“日常”的规划——关于城市的叙事、发展的故事,既需要大视野、高格局,也同样离不开日常的平实叙述。
提示:本次展览由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主办,三联人文城市、成都东部集团共同承办,于10月31日面向公众开放,将一直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
红星新闻记者蒋庆程启凌摄影报道编辑程启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